丞相公孫弘者、齊菑川國薛縣人也、一字季。少時為薛獄吏、有罪、免家貧、牧豕海上。年四十餘、乃學春秋雜說。養後母孝謹。
一索隱。案。薛縣屬魯國、漢置菑川國、後割入齊也。 正義。表云菑川國、文帝分齊置、都劇。括地志云。「故劇城在靑州壽光縣南三十一里。故薛城在徐州滕縣界。地理志云薛縣屬魯國。」按。薛與劇隔兗州及太山、未詳。公孫弘墓又在靑州北魯縣西二十里也。
建元元年、天子初卽位、招賢良文學之士。是時弘年六十、徵以賢良為博士。使匈奴、還報、不合上意、上怒、以為不能、弘迺病免歸。
元光五年、有詔徵文學、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。弘讓謝國人曰。「臣已嘗西應命、以不能罷歸、願更推選。」國人固推弘、弘至太常。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、百餘人、弘第居下。策奏、天子擢弘對為第一。召入見、狀貌甚麗、拜為博士。是時通西南夷道、置郡、巴蜀民苦之、詔使弘視之。還奏事、盛毀西南夷無所用、上不聽。
弘為人恢奇多聞、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、人臣病不儉節。弘為布被、食不重肉。後母死、服喪三年。每朝會議、開陳其端、令人主自擇、不肯面折庭爭。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、辯論有餘、習文法吏事、而又緣飾以儒術、一上大說之。二歲中、二至左內史。弘奏事、有不可、不庭辯之。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閒、汲黯先發之、弘推其後、天子常說、所言皆聽、以此日益親貴。嘗與公卿約議、至上前、皆倍其約以順上旨。汲黯庭詰弘曰。「齊人多詐而無情實、始與臣等建此議、今皆倍之、不忠。」上問弘。弘謝曰。「夫知臣者以臣為忠、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。」上然弘言。左右幸臣每毀弘、上益厚遇之。
一索隱。謂以儒術飾文法、如衣服之有領緣以為飾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一歲。」
元朔三年、張歐免、以弘為御史大夫。是時通西南夷、東置滄海、北築朔方之郡。弘數諫、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、孫守真按。羆弊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羆=疲、同音通假·字形結構兼音義。願罷之。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。發十策、弘不得一。一弘迺謝曰。「山東鄙人、不知其便若是、願罷西南夷、滄海而專奉朔方。」上乃許之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以弘之才、非不能得一也、以為不可、不敢逆上耳。」 索隱。按。韋昭以弘之才非不能得一、以為不可、不敢逆上故耳。 正義。顏師古曰。「言其利害十條、弘無以應。」
汲黯曰。「弘位在三公、奉祿甚多。然為布被、此詐也。」上問弘。弘謝曰。「有之。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、然今日庭詰弘、誠中弘之病。夫以三公為布被、誠飾詐欲以釣名。且臣聞管仲相齊、有三歸、侈擬於君、桓公以霸、亦上僭於君。晏嬰相景公、食不重肉、妾不衣絲、齊國亦治、此下比於民。一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、而為布被、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、無差、誠如汲黯言。且無汲黯忠、陛下安得聞此言。」天子以為謙讓、愈益厚之。卒以弘為丞相、封平津侯。二
一索隱。比音鼻。比者、近也。小顏音「比方」之「比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大臣表曰元朔五年十一月乙丑、公孫弘為丞相。功臣表曰元朔(三)〔五〕年十一月乙丑、封平津侯。」駰案漢書、高成之平津鄕也。 索隱。案。漢書曰「漢興、皆以列侯為丞相、弘本無爵、乃詔封弘高成之平津鄕六百五十戶為平津侯。丞相封侯、自弘始也」。
弘為人意忌、外寬內深。一諸嘗與弘有卻者、雖詳與善、陰報其禍。殺主父偃、徙董仲舒於膠西、皆弘之力也。食一肉脫粟之飯。二故人所善賓客、仰衣食、弘奉祿皆以給之、家無所餘。士亦以此賢之。
一索隱。謂弘外寬內深、意多有忌害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一肉、言不兼味。脫粟、纔脫穀而已、言不精鑿也。
淮南、衡山謀反、治黨與方急。弘病甚、自以為無功而封、位至丞相、宜佐明主塡撫國家、使人由臣子之道。今諸侯有畔逆之計、此皆宰相奉職不稱、恐竊病死、一無以塞責。乃上書曰。「臣聞天下之通道五、所以行之者三。二曰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長幼之序、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。智、仁、勇、此三者天下之通德、所以行之者也。故曰『力行近乎仁、好問近乎智、知恥近乎勇』。知此三者、則知所以自治。知所以自治、然後知所以治人。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、此百世不易之道也。今陛下躬行大孝、鑒三王、建周道、兼文武、厲賢予祿、三量能授官。今臣弘罷駑之質、無汗馬之勞、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、封為列侯、致位三公。臣弘行能不足以稱、素有負薪之病、恐先狗馬塡溝壑、終無以報德塞責。願歸侯印、乞骸骨、避賢者路。」天子報曰。「古者賞有功、褎有德、守成尚文、遭遇右武、四未有易此者也。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、懼不能寧、惟所與共為治者、君宜知之。蓋君子善善惡惡、(君宜知之)君若謹行、常在朕躬。君不幸罹霜露之病、何恙不已、五迺上書歸侯、乞骸骨、是章朕之不德也。今事少閒、君其省思慮、一精神、輔以醫藥。」因賜告牛酒雜帛。居數月、病有瘳、視事。
一索隱。案。人臣委質於君、死生由君。今若一朝病死、是竊死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此語出子思子、今見禮記中庸篇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厲、一作『廣』也。」
四索隱。小顏云。「右亦上也。言遭遇亂時則上武也。」
五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何恙、喻小疾不以時愈。」 索隱。恙、憂也。言罹霜露寒涼之疾、輕、何憂於病不止。禮曰「疾止復初」也。
元狩二年、弘病、竟以丞相終。一子度嗣為平津侯。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、坐法失侯。二
一集解。漢書曰。「年八十。」 索隱。漢書云凡為御史、丞相六歲、年八十終。
二索隱。漢書云坐不遣鉅野令史成詣公車、論為城旦。元始中詔復弘後為關內侯也。
主父偃者、齊臨菑人也。學長短縱橫之術、晚乃學易、春秋、百家言。游齊諸生閒、莫能厚遇也。齊諸儒生相與排擯、不容於齊。家貧、假貸無所得、迺北游燕、趙、中山、皆莫能厚遇、為客甚困。孝武元光元年中、以為諸侯莫足游者、乃西入關見衞將軍。衞將軍數言上、上不召。資用乏、留久、諸公賓客多厭之、乃上書闕下。朝奏、暮召入見。所言九事、其八事為律令、一事諫伐匈奴。其辭曰。
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、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、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。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、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。
司馬法曰。「國雖大、好戰必亡。天下雖平、忘戰必危。」天下旣平、天子大凱、一春蒐秋獮、諸侯春振旅、秋治兵、所以不忘戰也。二且夫怒者逆德也、兵者凶器也、爭者末節也。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、故聖王重行之。夫務戰勝窮武事者、未有不悔者也。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、蠶食天下、幷吞戰國、海內為一、功齊三代。務勝不休、欲攻匈奴、李斯諫曰。「不可。夫匈奴無城郭之居、委積之守、遷徙鳥舉、難得而制也。輕兵深入、糧食必絕。踵糧以行、重不及事。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、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。勝必殺之、非民父母也。靡獘三中國、快心匈奴、非長策也。」秦皇帝不聽、遂使蒙恬將兵攻胡、辟地千里、以河為境。地固澤(鹹)鹵、四不生五穀。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。暴兵露師十有餘年、死者不可勝數、終不能踰河而北。是豈人衆不足、兵革不備哉。其勢不可也。又使天下蜚芻輓粟、五起於黃、腄、六琅邪負海之郡、轉輸北河、率三十鍾而致一石。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、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。百姓靡敝、孤寡老弱不能相養、道路死者相望、蓋天下始畔秦也。
一集解。應劭曰。「大凱、周禮還師振旅之樂。」
二集解。宋均曰。「春秋少陽少陰、氣弱未全、須人功而後用、士庶法之、敎而後成、宗仁本義。天子諸侯必春秋講武、簡閱車徒、以順時氣、不忘戰也。」 索隱。按。宋均云「宗本仁義、助少陰少陽之氣、因而敎以簡閱車徒」。
三索隱。靡音糜。獘猶凋敝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澤、一作『斥』。」瓚曰。「其地多水澤、又有鹵。」
五集解。文穎曰。「轉芻穀就戰是也。」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腄在東萊、音縋。」 索隱。縣名、在東萊、音逐瑞反、注音縋。
及至高皇帝定天下、略地於邊、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。御史成進諫曰。「不可。夫匈奴之性、獸聚而鳥散、從之如搏影。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、臣竊危之。」高帝不聽、遂北至於代谷、果有平城之圍。高皇帝蓋悔之甚、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、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。故兵法曰「興師十萬、日費千金」。夫秦常積衆暴兵數十萬人、雖有覆軍殺將係虜單于之功、亦適足以結怨深讎、不足以償天下之費。夫上虛府庫、下敝百姓、甘心於外國、非完事也。夫匈奴難得而制、非一世也。行盜侵驅、所以為業也、天性固然。上及虞夏殷周、固弗程督、禽獸畜之、不屬為人。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、而下(脩)〔循〕近世之失、此臣之所大憂、百姓之所疾苦也。且夫兵久則變生、事苦則慮易。乃使邊境之民獘靡愁苦而有離心、將吏相疑而外市、一故尉佗、章邯得以成其私也。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、權分乎二子、此得失之效也。故周書曰「安危在出令、存亡在所用」。願陛下詳察之、少加意而熟慮焉。
一集解。張晏曰。「與外國交求利己、若章邯之比。」
是時趙人徐樂、一齊人嚴安二俱上書言世務、各一事。徐樂曰。
一索隱。樂音岳。
二索隱。按。本姓莊、避明帝諱、後並改「嚴」也。安及徐樂並拜郎中。樂後為中大夫。
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、不在於瓦解、古今一也。何謂土崩。秦之末世是也。陳涉無千乘之尊、尺土之地、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、無鄕曲之譽、非有孔、墨、曾子之賢、陶朱、猗頓之富也、然起窮巷、奮棘矜、一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、此其故何也。由民困而主不恤、下怨而上不知(也)、俗已亂而政不脩、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。是之謂土崩。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。何謂瓦解。吳、楚、齊、趙之兵是也。七國謀為大逆、號皆稱萬乘之君、帶甲數十萬、威足以嚴其境內、財足以勸其士民、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、此其故何也。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、當是之時、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衆、故諸侯無境外之助。此之謂瓦解、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。由是觀之、天下誠有土崩之勢、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、陳涉是也。況三晉之君或存乎。天下雖未有大治也、誠能無土崩之勢、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、吳、楚、齊、趙是也。況羣臣百姓能為亂乎哉。此二體者、安危之明要也、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。
一集解。矜音勤。 索隱。下音勤。矜、今戟柄。棘、戟也。
閒者關東五穀不登、年歲未復、民多窮困、重之以邊境之事、推數循理而觀之、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。不安故易動。易動者、土崩之勢也。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、明於安危之機、脩之廟堂之上、而銷未形之患。其要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。故雖有彊國勁兵、陛下逐走獸、射蜚鳥、弘游燕之囿、淫縱恣之觀、極馳騁之樂、自若也。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、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、而天下無宿憂。名何必湯武、俗何必成康。雖然、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、寬仁之資、而誠以天下為務、則湯武之名不難侔、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。此二體者立、然後處尊安之實、揚名廣譽於當世、親天下而服四夷、餘恩遺德為數世隆、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、此陛下之所服也。臣聞圖王不成、其敝足以安。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、何為而不成、何征而不服乎哉。
嚴安上書曰。
臣聞周有天下、其治三百餘歲、成康其隆也、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。及其衰也、亦三百餘歲、故五伯更起。五伯者、常佐天子興利除害、誅暴禁邪、匡正海內、以尊天子。五伯旣沒、賢聖莫續、天子孤弱、號令不行。諸侯恣行、彊陵弱、衆暴寡、田常篡齊、六卿分晉、並為戰國、此民之始苦也。於是彊國務攻、弱國備守、合從連橫、馳車擊轂、介冑生蟣蝨、民無所告愬。
及至秦王、蠶食天下、幷吞戰國、稱號曰皇帝、主海內之政、壞諸侯之城、銷其兵、鑄以為鍾虡、一示不復用。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、逢明天子、人人自以為更生。嚮使秦緩其刑罰、薄賦斂、省繇役、貴仁義、賤權利、上篤厚、二下智巧、三變風易俗、化於海內、則世世必安矣。秦不行是風而(脩)〔循〕其故俗、為智巧權利者進、篤厚忠信者退。法嚴政峻、諂諛者衆、日聞其美、意廣心軼。欲肆威海外、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、辟地進境、戍於北河、蜚芻輓粟以隨其後。又使尉(佗)屠睢四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、使監祿五鑿渠運糧、深入越、越人遁逃。曠日持久、糧食絕乏、越人擊之、秦兵大敗。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。當是時、秦禍北構於胡、南挂於越、宿兵無用之地、進而不得退。行十餘年、丁男被甲、丁女轉輸、苦不聊生、自經於道樹、死者相望。及秦皇帝崩、天下大叛。陳勝、吳廣舉陳、六武臣、張耳舉趙、項梁舉吳、田儋舉齊、景駒舉郢、周市舉魏、韓廣舉燕、窮山通谷豪士並起、不可勝載也。然皆非公侯之後、非長官之吏也。無尺寸之勢、起閭巷、杖棘矜、應時而皆動、不謀而俱起、不約而同會、壤長地進、七孫守真按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壤⇌地。長⇌進。長進、同義複詞·單字想複詞。先抓動詞·找對詞性。長、進。至于霸王、時敎使然也。秦貴為天子、富有天下、滅世絕祀者、窮兵之禍也。故周失之弱、秦失之彊、不變之患也。
一索隱。下音巨。鄒氏本作「鐻」、音同。
二索隱。上猶尚也、貴也。
三索隱。謂智巧為下也。
四索隱。案。尉、官也。他、趙他也、音徒何反。屠睢、人姓名。睢音雖。
五集解。韋昭曰。「監御史名祿也。」
六索隱。謂勝、廣舉兵於陳。舉音如字。或音據、恐疏也。下同。
七集解。張晏曰。「長、進益也。」
今欲招南夷、朝夜郎、降羌僰、一略濊州、二建城邑、深入匈奴、燔其蘢城、三議者美之。此人臣之利也、非天下之長策也。今中國無狗吠之驚、而外累於遠方之備、靡敝國家、非所以子民也。行無窮之欲、甘心快意、結怨於匈奴、非所以安邊也。禍結而不解、兵休而復起、近者愁苦、遠者驚駭、非所以持久也。今天下鍛甲砥劍、橋箭累弦、轉輸運糧、未見休時、此天下之所共憂也。夫兵久而變起、事煩而慮生。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、列城數十、形束壤制、四旁脅諸侯、非公室之利也。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、公室卑削、六卿大盛也。下觀秦之所以滅者、嚴法刻深、欲大無窮也。今郡守之權、非特六卿之重也。地幾千里、非特閭巷之資也。甲兵器械、非特棘矜之用也。以遭萬世之變、則不可稱諱也。
一索隱。僰、白北反、又皮逼反。
二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東夷也。」 索隱。濊州、地名、卽古濊貊國也。音紆廢反。
三索隱。匈奴城名、音龍。燔音煩。燔、燒也。
四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言所束在郡守、土壤足以專民制。」蘇林曰。「言其土地形勢足以束制其民也。」 索隱。案。謂地形及土壤皆束制在諸侯也。
書奏天子、天子召見三人、謂曰。「公等皆安在。何相見之晚也。」一於是上乃拜主父偃、徐樂、嚴安為郎中。〔偃〕數見、上疏言事、詔拜偃為謁者、遷(樂)為中大夫。一歲中四遷偃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它史記本皆不見嚴安、此旁所篹者、皆取漢書耳。然漢書不宜乃容大異、或寫史記承闕脫也。」 索隱。篹音撰。
偃說上曰。「古者諸侯不過百里、彊弱之形易制。今諸侯或連城數十、地方千里、緩則驕奢易為淫亂、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。今以法割削之、則逆節萌起、前日晁錯是也。今諸侯子弟或十數、而適嗣代立、餘雖骨肉、無尺寸地封、則仁孝之道不宣。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、以地侯之。彼人人喜得所願、上以德施、實分其國、不削而稍弱矣。」於是上從其計。一又說上曰。「茂陵初立、天下豪桀幷兼之家、亂衆之民、皆可徙茂陵、內實京師、外銷姦猾、此所謂不誅而害除。」上又從其計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元朔二年、始令諸侯王分封子弟也。」
尊立衞皇后、及發燕王定國陰事、蓋偃有功焉。大臣皆畏其口、賂遺累千金。人或說偃曰。「太橫矣。」主父曰。「臣結髮游學四十餘年、身不得遂、親不以為子、昆弟不收、賓客弃我、我阸日久矣。且丈夫生不五鼎食、死卽五鼎烹耳。吾日暮途遠、故倒行暴施之。」一
一索隱。按。偃言吾日暮途遠、恐赴前途不跌、故須倒行而逆施、乃可及耳。今此本作「暴」。暴者、言已困久得申、須急暴行事以快意也。暴者、卒也、急也。
偃盛言朔方地肥饒、外阻河、蒙恬城之以逐匈奴、內省轉輸戍漕、廣中國、滅胡之本也。上覽其說、下公卿議、皆言不便。公孫弘曰。「秦時常發三十萬衆築北河、終不可就、已而弃之。」主父偃盛言其便、上竟用主父計、立朔方郡。
元朔二年、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、上拜主父為齊相。至齊、遍召昆弟賓客、散五百金予之、數之曰。「始吾貧時、昆弟不我衣食、賓客不我內門。今吾相齊、諸君迎我或千里。吾與諸君絕矣、毋復入偃之門。」乃使人以王與姊姦事動王、王以為終不得脫罪、恐效燕王論死、乃自殺。有司以聞。
主父始為布衣時、嘗游燕、趙、及其貴、發燕事。趙王恐其為國患、欲上書言其陰事、為偃居中、不敢發。及為齊相、出關、卽使人上書、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、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。及齊王自殺、上聞大怒、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、乃徵下吏治。主父服受諸侯金、實不劫王令自殺。上欲勿誅、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、乃言曰。「齊王自殺無後、國除為郡、入漢、主父偃本首惡、陛下不誅主父偃、無以謝天下。」乃遂族主父偃。
主父方貴幸時、賓客以千數、及其族死、無一人收者、唯獨洨孔車一收葬之。天子後聞之、以為孔車長者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孔車、洨人也。沛有洨縣。」 索隱。洨、戶交反。按。縣名、在沛。車、尺奢反。
太史公曰。公孫弘行義雖脩、然亦遇時。漢興八十餘年矣、一上方鄕文學、招俊乂、以廣儒墨、弘為舉首。主父偃當路、諸公皆譽之、及名敗身誅、士爭言其惡。悲夫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漢初至元朔二年八十年也。」
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。一「蓋聞治國之道、富民為始。富民之要、在於節儉。孝經曰『安上治民、莫善於禮』。『禮、與奢也寧儉』。昔者管仲相齊桓、霸諸侯、有九合一匡之功、而仲尼謂之不知禮、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。夏禹卑宮室、惡衣服、後聖不循。由此言之、治之盛也、德優矣、莫高於儉。儉化俗民、則尊卑之序得、而骨肉之恩親、爭訟之原息。斯乃家給人足、刑錯之本也歟。可不務哉。夫三公者、百寮之率、萬民之表也。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。孔子不云乎、『子率而正、孰敢不正』。『舉善而敎不能則勸』。維漢興以來、股肱宰臣身行儉約、輕財重義、較然著明、二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。位在丞相而為布被、脫粟之飯、不過一肉。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、無有所餘。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。汲黯詰之、乃聞于朝、此可謂減於制度三而可施行者也。德優則行、否則止、與內奢泰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。以病乞骸骨、孝武皇帝卽制曰『賞有功、褒有德、善善惡惡、君宜知之。其省思慮、存精神、輔以醫藥』。賜告治病、牛酒雜帛。居數月、有瘳、視事。至元狩二年、竟以善終于相位。夫知臣莫若君、此其效也。弘子度嗣爵、後為山陽太守、坐法失侯。夫表德章義、所以率俗厲化、聖王之制、不易之道也。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爵關內侯、食邑三百戶、徵詣公車、上名尚書、朕親臨拜焉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此詔是平帝元始中王元后詔、後人寫此及班固所稱、以續卷後。」 索隱。按。徐廣云「此是平帝元始中詔、以續卷後」、則又非褚先生所錄也。
二索隱。較音角。較、明也。
三集解。應劭曰。「禮、貴有常尊、衣服有常品。」
班固稱曰。公孫弘、卜式、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、一遠跡羊豕之閒、二非遇其時、焉能致此位乎。是時漢興六十餘載、海內乂安、三府庫充實、而四夷未賓、制度多闕、上方欲用文武、求之如弗及。始以蒲輪迎枚生、四見主父而歎息。五羣臣慕嚮、異人並出。卜式試於芻牧、弘羊擢於賈豎、衞靑奮於奴僕、日磾出於降虜、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。漢之得人、於茲為盛。儒雅則公孫弘、董仲舒、兒寬、篤行則石建、石慶、質直則汲黯、卜式、推賢則韓安國、鄭當時、定令則趙禹、張湯、文章則司馬遷、相如、滑稽則東方朔、枚皋、應對則嚴助、朱買臣、曆數則唐都、落下閎、協律則李延年、運籌則桑弘羊、奉使則張騫、蘇武、將帥則衞靑、霍去病、受遺則霍光、金日磾。其餘不可勝紀。是以興造功業、制度遺文、後世莫及。孝宣承統、纂脩洪業、亦講論六蓺、招選茂異、而蕭望之、梁丘賀、夏侯勝、韋玄成、嚴彭祖、尹更始以儒術進、劉向、王褒以文章顯。將相則張安世、趙充國、魏相、邴吉、于定國、杜延年、治民則黃霸、王成、龔遂、鄭弘、邵信臣、韓延壽、尹翁歸、趙廣漢之屬、皆有功跡見述於後。累其名臣、亦其次也。
一集解。李奇曰。「漸、進也。鴻一舉而進千里者、羽翼之材也。弘等皆以大材、初為俗所薄、若燕雀不知鴻鵠之志也。」 索隱。按。謂公孫弘等未遇、為時所輕、若飛鴻之未漸、受困於燕雀也。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。
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遠跡謂耕牧在於遠方。」 索隱。案。公孫弘牧豕、卜式牧羊也。
三索隱。乂、理也。
四索隱。案。謂枚乘也。漢始迎申公、亦以蒲輪。謂以蒲裹車輪、恐傷草木也。且蒲是草之美者、故禮有「蒲璧」、蓋畫蒲於輪以為榮飾也。
五索隱。案。上文嚴安等上書、上曰「公等安在、何相見之晚」是也。
索隱述贊。平津巨儒、晚年始遇。外示寬儉、內懷嫉妒。寵備榮爵、身受肺腑。主父推恩、觀時設度。生食五鼎、死非時蠹。